第六届“贵州·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”

冰杯热潮席卷夏日:清凉经济革命搅动市场
2025-08-04 10:12 华博商业评论
百度 杭州是中国城市发展的“标杆”,城研中心是国内知名城市学智库,龙安集团希望能与城研中心在“垂直城市”研究、城市规划咨询、高端学术论坛组织、建筑设计师培训、教育国际化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。

出品 | 华博商业评论邮箱 |hbsypl2023@163.com

盛夏高温之下,冰杯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夏日消费市场。《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》显示,冰杯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超300%的增速,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量达48杯,成为继雪糕、奶茶之后的又一"消暑顶流"。

01

冰杯成夏日消费新引擎

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的便利店,160克装的透明食用冰杯售价约3元,而柠檬、杨梅等风味冰杯价格升至6-10元,但仍挡不住消费者的热情。某连锁便利店店员透露,店内冰杯库存每3小时就需补一次货,夏季单日销量较初春增长超5倍。

年轻人成为这场消费狂欢的主力。95后、00后将冰杯从单纯的降温工具,变成DIY饮品的"社交货币"。"办公室没有制冰机,买个冰杯加咖啡粉就是冰美式,成本比咖啡店低一半,还能拍视频发社交平台。"一位上海白领的说法道出了年轻群体的消费逻辑——便捷性、性价比与社交属性带来了三重满足。

冰杯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巨头入场。2025年以来,伊利、蒙牛、农夫山泉等食品饮料巨头纷纷跨界布局:伊利冰工厂推出可搭配多种饮料的冰杯,蒙牛"冰+"品牌以"冰+一切"的口号抢占年轻市场,农夫山泉在山姆上架的2kg装纯透食用冰虽因22.8元售价引发热议,却仍当日售罄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近五年制冰相关企业从1.51万家增至3.68万家,2025年新注册企业已达7623家,冰杯赛道的竞争从蓝海转向红海。

02

产品创新内卷激烈

据悉,冰杯市场的竞争,早已超越"卖冰块"的初级阶段,进入"体验之争"。2025年的冰杯产品在多个维度上演着激烈的"内卷"。

口味创新是最主要的战场。从最初的纯水冰杯,到如今的乌龙茶、芭乐、芒果等风味冰杯,品牌将新茶饮常用原料融入冰块。玩果森林推出的芭乐柠檬冰杯,果肉浆含量超20%,加水即可获得一杯鲜果饮;7-Eleven则推出自带焦糖味的小熊冰杯。

形态差异则是另一竞争维度。冰力达首创的"月球冰"以不规则曲面设计适配高端饮品,"大方冰"专为洋酒调制;盒马推出的猫爪造型咖啡冰杯,加水即变冷萃咖啡。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实用性,更满足了年轻人"颜值即正义"的消费心理。

此外,价格带的分化则区分了不同消费群体。雪莲推出1元冰杯主打平价市场,而部分高端冰杯因采用"流水缓冻技术"(融化速度比家用冰块慢20%),售价突破10元。全家便利店更推出印有MBTI人格标签的冰杯包装,"E人驾到""I人勿cue"等标语精准戳中年轻人的身份认同需求,引发社交平台打卡热潮。

03

产业链博弈与未来挑战:冰与火的平衡术

有业内人士表示,冰杯的火爆背后,是一条充满挑战的产业链。从生产到销售,每个环节都考验着企业的实力。

成本控制是最大难题。冷链运输费用是常温运输的3-4倍,专用冰杯(需耐受-20℃低温的改性PET材料)成本比普通饮料杯高50%,再加上制冰设备、仓储等投入,中小厂商面临不小压力。某代工厂负责人坦言,每杯冰杯利润可能仅0.1元,必须靠规模化生产盈利。

巨头入局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。早期玩家如晓德、调冰趣味等选择为头部品牌代工,冰力达、冰极限则坚持自主品牌路线。农夫山泉已建成3座冰杯工厂,伊利依托现有冰柜渠道快速铺货。中小企业在品牌与资本劣势下,或聚焦细分场景,或深耕代工质量。

另一方面,季节性瓶颈是行业共同的焦虑。冰杯销售高度依赖夏季,"半年饱和,半年闲置"的问题亟待破解。企业正在探索破局之道:冰力达拓展酒吧、餐厅等全年场景,玩果森林研发可用于烘焙、调酒的多功能冰品,试图将"季节限定"变为"全年刚需"。

未来,冰杯市场的竞争或将聚焦两大方向:技术普惠化与场景多元化。《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》预测,2026年冰品冰饮即时零售规模将突破630亿元,39%的渠道增速为冰杯提供新赛道。而随着QB/T8022-2024新国标实施,行业将迎来标准化升级,那些既能控制成本、又能持续创新的企业,有望在这场"冰与火"的较量中笑到最后。

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

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